Skip to main content
SearchLoginLogin or Signup

面对人工智能,人类渺小吗?

对技术的批判和反思一直是翻转电台的线索之一,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基于技术的“进步主义”与“技术决定论”,这篇文章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反思。

Published onFeb 04, 2022
面对人工智能,人类渺小吗?
·

PART ONE 以下的观点,你相信几个?

1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科学技术的发展史,科学技术根本的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2 科学家是对人类历史有真正贡献的人。

3 人类社会的诸多问题,健康的问题、经济的问题、政治的问题,最终会在科技的发展下得到解决。

4 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在持续加速,越来越快。

5 强人工智能终会实现,未来会有一台机器(或程序),他的智力将全方位地超越任何人类个体。

这些观点任何一个都不算激进,我想对于绝大多数的读者,这恰恰就是大家的世界观。如果观点五宣告着人类历史的结束,用时髦的话说,所谓“后人类时代”的到来,还有很多人相信,我们现在已经接近这个终点了。

PART TWO 看到被忽略的影响——相信科技的人们

这些看似宏大的观点对每个人的生活有实质的影响吗?由于这些观点都太底层且被熟视无睹了,我想很多人并未考虑这层影响。你不妨想想下面的一些观点:

1 普通职业的无用:绝大多数人都不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因此绝大多数人对于整体社会和历史进程不具备任何影响力。能从一份工作上获得丰厚的生活收入就不错了。

2 实证思维优先:科学实证思考方式是正确的思考方式,不管自己能不能达到这样的思考能力,基于事实的,基于科学技术视角的知识和看法,都是更值得尊重和认可的看法。过去的思想、哲学、心理学是我们在还未掌握科学技术情况下不得以的办法,今天这些学科和想法都有些过时或需要更新了。今天在网络论理之中,实证思维才是“合法”的思维方式。

3 科技即最大福利:我们身处人类社会最受益于科技成果的时代,科技在不断让生活变得更好,因此一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经济增长,保证大多数人民能够平安地消费和享受最近的科技产品,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和成果,就是当下最根本的“社会福利”。

4 科技终会主宰心灵:科技会对我们的意识、心灵给出根本的解释,在未来解决抑郁症,提升一个人的意志力,学习知识和技能,都可以直接作用于大脑,总之,让一个人成为更好的人。就像今天止疼消炎一样简单。

5 现在全面好于过去:科技有丰富的应用,人工智能将会创造出更美妙的音乐,更悦目的设计,更好看的电影电视剧,更好玩的游戏,更有意思的动漫,更伟大的小说。过去时代的文艺作品虽然不错,但是我们确实在大踏步的发展,厚古薄今的想法是比较保守肤浅的,今天的文艺作品比过去的要好。

6 人类文明渺小:不久的将来,会出现那些直接与网络连接,接受电子化改造或基因改造的人(所谓的“后人类”)。今天的人与他们在任何方面都难以匹敌,即使是今天我们最敬佩的人,和他们相比也是全方位的落后的。他们会创造一种可能我们无法理解的更高的文明。

可见,一种科技史观不仅影响着我们对科技的看法。因为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他还是一种认知和思考方式,一种世界观,一种理解万物的视角。他主宰着我们认为“合理”的知识,主宰着我们对“价值”的理解,对非科学之物的理解,对未来的期待和展望,包括对于我们自己的理解。

而科技史观勾勒出的世界,大概就是一个一往无前,充满光明和乐观,向着技术的无限可能奔去,决心把过去时代的价值和意义抛在脑后,并迎接着一个完全不同的崭新纪元的时代。

当然,在这个世界里,普通个体没有价值,很快,即便是现在最好的人也不再有价值。与那些未来的人(或机器智能)相比,我们微不足道。

像是这种史观下人们,认为人类在面对宇宙时的那种渺小。

PART THREE 一种偏见——科技史观作为新“辉格史”

大众对于所谓“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是有所感触,虽然模模糊糊,但还是能够感觉到对宏大问题的认识差异,对日常生活也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今天我想展现一个更深的视角,即“历史观”的影响,尤其是今天并不被大家关注,但其实根深蒂固的“科技史观”。“新辉格史”是我让所谓“历史观”变得容易理解的一个视角。

所谓“辉格史”的概念语出英国著名史学家巴特菲尔德的名著《历史的辉格解释》。指站在光荣革命中的“辉格党人”对历史的阐释和视角,这种阐释我们决不陌生,因为马克思与列宁在对历史的阐释中,有浓浓的“辉格味”。当然,我上面描述的那种“科技史观”,从辉格史观、马克思史观一路参照看过来,就更加清晰。

辉格党人将历史看作不可逆转的一种从落后到先进,从愚昧到启蒙的过程,因此历史便是落后的力量与先进力量冲突并命定式地迈向更美好的过程,像是一场精彩的大戏,且何谓先进,何谓启蒙,恰恰是站在彼时辉格党人的视角决定的。

在辉格党人理解他们的历史时,正是英国光荣革命后。辉格党罢免信仰天主教的英王詹姆斯二世,迎回詹姆斯二世的女儿玛丽二世与夫婿共治英国。辉格党人是一群锐意革新的圣公会新教徒,主张进一步强化君主立宪制政体,限制王权,在当时欧洲属于激进派。当然需要树立他们的合法性。因此他们自然地,将自己这样的新教徒描述为“进步”的代表,而陈旧的“天主教”则成为了历史中落后的象征。

”光荣革命“一词已经尽显辉格党人的自豪,因为这场革命并未有人死伤,一改欧洲革命流血冲突的历史,因而”Glorious(其实译为”光辉革命“更佳)”。其中,新教徒持有更宽容的宗教政策,对王权也有更多的限制,从他们自己的视角来看,当然更加“先进”。不过随后苏格兰与爱尔兰都因为信仰天主教而发生激烈反抗,进而引发持续的流血冲突,光荣革命远非最初那样和平。其遗留的北爱尔兰问题延续至今仍未解决,这些当然不在辉格党人在对历史的描述中。

不过这种站在今人的价值观反推历史过程,将历史描绘为两种力量的冲突,英雄人物们戏剧性地推动历史,不可避免的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基本观念,成为一种极具魅力的描述历史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的描述吸收了大量”辉格史观“的色彩,生产力不可避免的会持续发展,而社会中便产生两种对应的力量,马克思命名为生产关系,即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与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历史的辩证过程被看作此种根本矛盾的一场大戏,在这种史观下,各个”阶级“即可对号入座,找到自己在历史中正邪相应的位置。与辉格史观不同,马克思的史观加入了”历史终结“的概念,即共产主义。历史自此不仅有必然的方向,这个方向还会迎来一个光辉的大结局。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科技史观的明确来源,”生产力“的必然发展,被换做”科学技术“的必然发展过程,科技发展也有自己的对立,就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正面力量与阻碍科学发展的落后力量的对立,像是地心说的托勒密与日心说的哥白尼,当然也是哥白尼、布鲁诺与天主教教会的对立,连同牛顿的力学与生涯后期对炼金术的研究,也被看作牛顿先进的一面,与牛顿遗憾的堕落一面的对立。当然到今天西医与中医,转基因与反转基因,也在这样的二元对立中。科学史也有一个光辉的“大结局”,那就是”奇点降临(指技术突破一个临界点后,进入大爆炸式的接近于无限的进步中,Google工程总监,未来学家雷•厍兹维尔预测该时间是2035年)“,这天之后,正式进入所谓的”后人类“时代。

这里面有对仗工整的基督教传统,不怪Michael Gillespie在他的《现代性的神学起源》中说:

虽然现代形而上学始于从人和神转向自然,但它是通过用自然主义的方式重新解释人和神才做到这一点的…人与神之间的早期冲突并没有得到解决,而是隐藏在其中了…到头来实际上是在现代形而上学内部将它重新转变为自然的必然性与人的自由之间的矛盾。

在“科技辉格史”这里,就最明显的凸显出来,“技术”对“上帝”,“后人类”对“选民(被选而得救赎的人)”,“科学家”对“救世主”,“科学与阻碍科学”对“善恶之战”,“奇点降临”对“天国降临”。这个以基督教神学为直接对手的史观,却最严丝合缝的对应到了基督教其本身的内在结构。

这就是今天的”新辉格史“,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神话,而历史神话,总有他阴暗的一面。

PART FOUR 破除迷信——科技真在持续加速发展吗?

说来奇怪,”历史在不断进步“,对我们而言这是几乎不用证明的常识。偏偏有很多人不这样想,历史学大师斯宾格勒著《西方的没落》,大概认为历史是一路下降的,同样雅克•巴尔赞在20世纪末对西方文化研究集大成的著作《从黎明到衰落》也认为文明处于持续衰落的过程。比他们都要早,尼采在他的第一本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表达了,从苏格拉底以降,文明在不断衰落。

我并非今天就要主张历史是个倒退的过程。我只想说对于历史,确实还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方式,而这些理解方式,同样会深刻的影响着我们对日常生活的认知。

在这篇文章中,我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只想说明一点,科技的发展,真的那么快且越来越快了吗?

从史前史到现在,从火、弓箭、陶轮到火箭、导弹和自动化生产线,科技被看作不断加速发展的过程。可能西方暗无天日的所谓”黑暗中世纪“是唯一中断的时期。当然也是因为这段时期,“天主教派”成为科技辉格史的反派角色。

但很多证据证明科技并非一个连续的加速过程,著名学者Rebecca Goldstein总结西方文明最关键的200余个发明,其中大半成型与古希腊时期,大概就是伯里克利时期前后的不到100年。第二个关键时期是亚当•斯密时代的苏格兰,前后七八十年,几乎奠定产业革命一切关键技术。除此之外其他时期,技术进步并未加速大踏步前进。从这种梳理的角度,科技快速发展的时期,才是历史中的特例。

这当然与我们的感觉不符,我们会认为当代才是人类历史中科技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人类生后变化最快的时期。但其实不然,技术大幅更新的错觉更多来自商业产品频繁更新换代,信息技术催生的琳琅满足的商业形态,和现代媒介习惯性的夸大其词。20世纪末到21世纪以来,基础科学已经持续沉寂,社科领域几乎彻底边缘无声,几乎唯一活跃的是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

还从一个具体例子可以看出我们时代科技发展的情况。二战后到现在,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量可算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领域。大家耳熟能详的”摩尔定律“讲的就是这个,即每隔18-24个月,集成电路上的可容纳元器件数量可以翻一番。这条金科玉律主宰芯片行业几十年,但进入新世纪以来也疲态尽显,其中还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到今天,从事芯片研发的人员,其数量已经达到1971年的18倍之多。今天我们花费多于1971年18倍的人力,才勉强维持着1971年已经实现数年的摩尔定律。

还有一些可以关注的数据,从1950年至2015年,美国的GDP翻了大概8倍,而整体的科技投入翻了大概12倍不只。别觉得8倍到12倍好像差距不大,这65年中,美国的人口也翻了一倍,这对GDP中与人口高相关的数据有巨大的提升,而科技投入与人口数没有敏感的相关性。由此可知,即便今日科技发展已经趋缓,也是依靠比起过去大得多的投入在勉强维持。

由此观之,我们真的可以期待一个永续的技术增长,并以此作为我们生活中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案。或更是去期待2035年的奇点降临吗?我明白,持有“科技辉格史观”的人,也能找出各个视角的证据,来组成一个阐述,力图证明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着。这恰恰是辉格历史观饱受诟病的一点——”选择性事实“,即他只看待有利于证明技术持续发展的事实,而忽略那些与技术加速发展相反的事实。

PART FIVE 理解我们的狭隘——从科技史观上我们要什么

不过,辉格党人之所以选择此种史观,乃是要证明自己主张合理,以便继续推行辉格党的诸种政治方略。我想马克思主义的类辉格史观也是一样。我从不认为人类可以所谓“客观的”看待历史,辉格史观有问题,但绝非毫不足取。今天说起“科技史观”,恰恰是要在与辉格史观的对照中,发现其真正令人担忧的部分。

辉格史观的持有者要积极推行英国新教的一系列主张,难道科技辉格史观的主张者是要更好的进行科研活动?是要更好的投入技术发明吗?恰恰相反,主张科技史观的人不是要去当个科学英雄,反而他们也同样主张”人类渺小”,或”生活平凡“或“活在当下(其实是享乐在当下)”,他们怀着一些憧憬的心情期待着不管是外星人还是后人类的来临。

辉格史观肯定自我,科技史观否定自我;辉格史观强调行动的价值,科技史观否定行动的价值;辉格史观认为新教徒即在历史的最前线,科技史观期待着历史最前线的alpha GO可以更进一步,宣判人类意义的死刑。

与我们总是想象至高宇宙文明的动机一样,在技术投下的巨大阴影之中,如蝼蚁般卑微的人,获得了一种终极的安慰,不管是谁,有钱的,有权的,有才的,确实与自己也没有多大的不同,他们创造的追求的相信的,面对技术,都显得幼稚可笑,不足挂齿。不管技术如何可怖,但至少他带来了我们想要的平等,再没有什么人可以比我们优越。

连几乎是最技术乐观主义者,撰写《技术的本质》的布莱恩•阿瑟也在这本书接近结尾(其实是倒数第二句话)处,忧心忡忡地说:

我们不应该接受技术使我们失去活力,我们也不应该总把可能和想要划等号。我们是人类,我们需要的不只是经济上的舒适。我们需要挑战,我们需要意义,我们需要目的,我们需要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果技术将我们与自然分离,它就带给了我们某种类型的死亡。

而今天,我们确实面对技术,张开我们渴望的脑壳,等待着技术开恩,投下可以否定人类的炸弹。辉格史观一直是生之欲望和自我肯定的呼告,终于到科技的新辉格史观中,成为了绞死我们自己的绳索。

PART SIX 可以做什么——警觉科技史观中自我否定的“刻奇”

你可能还有点迷惑,即便我说的有些道理,那么到底可以做什么?作为一个个体,从哪里可以入手?毕竟改变一个“历史观”,看上去可不像从iOS换到安卓一样简单。

我建议立即警觉这种科技史观的死亡刻奇。刻奇(Kitsch)指对一种对自己情绪的讨好,将外部元素转化为令自己自我感动的情绪。这在科技史观中太常见了,尤其在秉持此种史观的文章和文艺作品中。

你可以学会不必对“科技英雄”的成果太感动或敏感,仔细想想,或者多在网上搜搜,他们解决的问题远没有新闻报导中那么显著和伟大。

你可以不对三体式的“宇宙文明”充满想象和敬畏,从“费米悖论”到我们的实际探索经验,我们很可能是宇宙中独一份高智慧文明,我们实现的文明成果,已经足够好了。

你可以不对Alpha GO代表的AI过分担忧,到现在,它还无法认出低分辨率照片中的物体,你总在网站验证码中完成这个简单的任务。

你可以不对宇宙探索进行过度浪漫的关注,宇宙探索未必有大航海时代的冒险热忱,在无重力的太空,人们不如波涛上那般勇敢。

至此,你可以免疫这种刻奇中对人类整体和你自己的那种轻蔑和否定,那种为了实现一个懦夫的平等而将所有人贬为蝼蚁的尝试。

更重要的,你大可关注人类已经实现的一切,毕加索不断变换的风格,巴赫平均律中的精妙结构,黑格尔对永恒的敬拜,尼采那骇人的疯狂,维特根斯坦与特雷莎修女的虔敬和伟大,当然,如果你转向关注人类的恶行,你也会发现邪恶的创造力和力量,远比克苏鲁或某种宇宙力量恐怖。真心关注人类,自然不会对科技再有太多狂热。

当然最重要的,你要关心你自己,你会发现这是我一切文章的主题:负责任的关心你自己。最简单的,关心你自己如何主宰着你现在捧着的这部手机,而不是它,与它背后的一切技术,已然完全的控制和主宰了你。

Comments
1
Bee Awen:

啊…………